闲谈寿山石种类,原来寿山石有这些种类

来源:Derier蒂爵珠宝 发布:2021-03-11

  闲聊寿山石种类

  黄田石产于寿山溪坂,颜色为黄者,都可称为黄田石或田黄石。其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清澈,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其中黄金黄、桔皮黄为上佳,尤罕见;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石中的下品。田黄石中的田黄冻石,是一种极为通灵澄澈的灵石,色如鲜蛋黄,产于寿山中板,是罕见的稀世珍品,历史上列为贡品。此外,还有一种“银裹金田黄”,外表包裹白色石皮,肌理为纯黄色,酷似蛋黄的熟鸡蛋,也产于中坂,更为稀贵。

1000.jpg

  坑头冻石坑头洞所出的晶冻各石,除归入以上各类外统称坑冻石其石温润可爱、纯洁通灵,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常见的有黄、红、灰、白、赭、蓝各色,还有非晶冻的坑头石,统称为坑头石,也属于寿山石质地较好的品种。

  白高山石通体纯白高山石的统称。产量高于各种高山石、以色、相、质的不同,分为藕尖白高山石、猪油白高山石、象牙白高山石、磁白高山石等,其中以藕尖白高山石、猪油白高山石为最佳。

  黄高山石指纯黄色的高山石,石质凝腻纯洁如蜜腊、蜜果。品质佳者可与田黄石、都成杭石相比美

  巧色高山石系二色、三色以及多色相间高山石的统称。石中色泽明丽,色层由浓化淡,逐一过渡,是寿山石多色艺术品的最佳原料,如花果篮、海鲜盘等雕品,非它莫属。

  凡高山出的冻石,都称高山冻石。质如凝脂,通灵,微透明,肌理隐含棉花细纹。因色泽不同,分为白高山冻石、黄高山冻石、红高山冻石、高山朱砂冻石等。产量稍多可补水坑冻石之不足。

  高山环冻石高山冻石体中隐有环晕者。环多呈粉白色,大小不一,情趣比其它高山冻石更胜一筹。

  高山晶石高山石中晶莹透明、洁净无瑕者的统称。肌理时含细纹,或黑斑点,或团簇状砂。上等的高山晶石亦似水坑冻石,惹人喜爱。

  掘性高山石系高山各矿床中,游离散落于山坡砂土中的独石,成因类似田黄石,质地莹腻通澈,肌理含萝卜纹,外表亦有石皮。有月白、黄色、红色之分,颇似田石。因久埋山中砂土里,而缺乏田石的滋润水灵。石难觅,较罕见。

  高山桃花冻石质微透明,色多白、黄,中带细密的红点,深浅大小不一,似三月桃花散落水上,凝而视之,似动非动,如花飘静水。质佳,量少。

  高山牛角冻石色如黑牛角,肌理隐含灰色或灰黑色的棉花纹,质近水坑牛角冻石,细腻、凝结、微透明、产量少。

  高山鱼脑冻石色洁白,质温润,中泛黄彩,肌理有团簇状的棉花纹,或如煮熟的鱼脑状纹。质近水坑鱼脑冻。

  和尚洞高山石产于高山顶上的和尚洞。相传此洞为一个名叫和尚的石农所开,又传系由寿山古禅寺的明代僧侣开凿。洞极古老,石也绝产多年。今日所见的和尚洞石,石性细腻,微透明,色多红中带灰或土红。

  大洞高山石亦产于古洞,位于和尚洞尾部下方,或叫系明代僧侣所凿。因洞深且广,石脉宽阔,故称大洞。所出石材,性坚质硬,有红、白、黄等色,以诸色相间者为多。时有透明、半透明的晶冻出现,分别称为大洞晶石、大洞冻石。

  玛瑙洞高山石洞居于大洞的尾部,相传亦为明代僧侣所开。石质纯洁多光泽,似玛瑙石,偶有黑中透红者。石中常隐现红、黄、黑、白各色条纹和圈点。近年来石农常在高山各洞采到色质与玛瑙石相似的石材,也称为玛瑙洞高山石。

  世元洞高山石在大健洞后方有世元洞,为清时的矿洞,张世元所凿。石性稍坚,色泽鲜活,常见者有红、白两色。

  四股四高山石石洞邻近嫩嫩洞,因石农合股开采故名。石质比高各石都坚实,透明度好,色泽丰富,有黄、红、白、灰各单色或杂色,是高山石中的优质石。

  太极头高山石洞位于高山峰北之小山岗上,因小山似太极,故名。始采于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一批晶石、冻石,可与水坑石比美。石性晶莹灵洁,有红、黄、白色或诸色相间者,是高山石中的优质石种,惜己绝产。

  鸡母窝高山石洞处高山北麓,太极洞的正下方,因地形似鸡母窝而名。自1990年8月开采以来,己开凿了3洞。石质近太极头石,晶莹通灵,性微坚,有红、黄、黑各色。在黄色石中偶见极细的萝卜纹,并有石皮,极似田黄石。黑色石中,质

  佳者,颇似坑头牛角冻石。

  小高山石洞位于高山峰东侧,因石中多含杂质,如泪痕点点,故又称“啼嘛石”。有黄、红、白或各色相杂。

  白水黄石产于高山东南面的白水黄洞,质坚而脆,不透明,多裂痕,肌理常见层叠纹,间有各色斑点,外表有黑色或赭黄色的石皮。石因肌理颜色有黄、有白,故分为水黄石、水白石两种。水黄石,又分为纯黄石、干黄石,前者色鲜质细,后者色暗质粗。水白石,多白中带黄,质润灵,微透明,似月洋系的芙蓉石。

  都成坑石又称杜棱石,产于高山东北2千米都成山涧中,明末清初时发现,清道光年间开始大量开采。石质结实、晶莹,色彩丰富,有红、黄、白、灰、紫等色。表里如一,永不变色。

  月尾石又名牛尾石。洞在都成坑北部的月尾溪旁。石质细嫩,石表多光泽,主要有月尾紫石、月尾绿石两种。前者性洁,富有光彩,以色浓如鲜猪肝者为佳;后者以通明翠绿者为贵,但多裂痕,油浸则泯。该洞亦出晶石、冻石,称月尾晶石、月尾冻石。

  艾叶绿石在绿色月尾石中,有色浓如老艾叶者,称为艾叶绿石,淡绿者称艾背绿石。石质松,易干裂,需油养。

  栲栳山石(又称富老山石)洞位于寿山村里洋、外洋交界处的栲栳山上。石质粗松且脆,色有浓黄、淡黄、朱砂、暗紫、深红等,多诸色相间,并有杂色斑点或条痕,俗称“鹧鸪斑”。经磨砺加工,并以油润泽,顿然光彩焕发,恍如佳石。

  铁头岭石洞位于寿山村里洋、外洋交界处的铁头岭山。石质粗糙,有砂丁,多杂质,色多红、白、黄。

  花坑石(又名狮头石)产于栲栳山右。色彩丰富,常有红、黄、白、灰、绿诸色交错于石中。肌理有条痕和层纹。性坚,质粗,雕刀落处,碎片散落。亦有少量色佳质灵者,称为坑晶石、花坑冻石。台湾石界人士称花坑冻石为虎皮冻石。

  虎岗石(俗称虎头岗石)洞位于寿山村里洋、外洋交界的虎岗山。石质粗,性坚脆,肌理多呈虎皮斑纹。色有黄、蓝、灰,以黄色居多,俗称老虎黄。1936年前后曾出过一批佳石,质似碓下田石。近年也偶有所获。

  芙蓉石“印石三宝”之一。洞在月洋山顶峰。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甚透明,然娴雅尽在其中。芙蓉石开采于明末清初,以其“似玉而非玉”的特质,备受文人雅士宠爱

  红芙蓉石色红,而非纯红,多是在白、黄、青色地的芙蓉石上呈现片片红块,浓者艳若牡丹,亦现水痕和黄筋,娇艳作态,光彩四射,但红石少见,尤为难得。

  黄芙蓉石色黄,浓淡深浅似枇杷、桂花黄、米黄、牙黄。石质若凝脂通透。黄芙蓉石比红芙蓉更为罕见。

  芙蓉青石为白里透青或淡青色的芙蓉石,色如鸭蛋壳,时有极细黑点隐于肌理。

  白芙蓉石为白色的芙蓉石,质温雅柔嫩,有猪油白芙蓉石、白玉白芙蓉石、藕尖白芙蓉石之分。猪油白芙蓉石凝腻如凝固的猪油。白玉白芙蓉石滋润如羊脂玉。藕尖白芙蓉石色嫩通灵,白中微带青气。

  红花冻芙蓉石在白芙蓉石中偶见一种红花点点散落其间的冻芙蓉石,质通灵,韵别致,称为红花冻芙蓉石,为芙蓉石,为芙蓉石中的神品,难以觅得。

  将军洞芙蓉石将军洞为芙蓉石的主要产洞,原名天峰洞,位于加良山顶。此洞所出之石,质地极纯,柔洁通灵,为芙蓉石上品。后洞塌,绝产。当今世上藏品,都是白色,多为数百年前的旧物,价值不逊于田黄石。

  上洞石又称天面洞,与将军洞为邻,亦是芙蓉石的主产洞。石质温润凝嫩,但稍逊于将军洞芙蓉石。有白、黄、红色,色地较暗,少神采。

  半山石因产洞位于加良山半山腰,故得名。石质较芙蓉石坚实,微透明,但滋润不足,有裂纹、砂丁。色有白、黄、红。纯白者,称半山白石,以黄为主色者,称黄半山石;石中泛红斑点,艳如桃花、玛瑙者,称为红半山石;二色以上相间者,称为花半山石。半山石中质佳者极似芙蓉石,易与芙蓉石相混。

  竹头窝石(又名竹头青石)产于月洋村竹头窝洞。质细嫩,与芙蓉石洞有相似之处,但洁净不如芙蓉洞,故难与芙蓉石争宠。色多淡绿或黄,灰中带绿,如竹皮色。肌理常有竹纹。质有纯且含砂砾的竹头窝石,称为竹头粗石。

  旗降石产于寿山村北面之旗降山。石质结实、温润、坚细、凝腻,微透明或不透明,富有光泽,年久不变。色彩丰富,以红、黄、紫、白,或两色及多色相间者常见。主要以色相来细分其右,品种较多,是寿山石中的一大家族。

  黄旗降石色黄如蜜蜡,根据其浓淡深浅,称为“秋葵蜜蜡“、“柑黄蜜蜡”和“蜜杨梅”等。偶见黄中带红、白各色,色界分明,是巧色石雕的首选石材之一。

  红旗降石以其色的浓、淡分为李红旗降石、橘红旗降石、玛瑙红旗降石、珊瑚红旗降石和赭红旗降石数种。颜色艳丽照人,光彩夺目。

  紫旗降石俗称紫旗石,多为紫色愈浓愈佳。也有紫色中带红、黑色花纹或小白点者,更富石韵。另有紫白相间如织锦者,称紫白锦旗降石。

  紫旗降石白色紫旗石,多白中带淡青、浅绿、微黄。但同为白旗降石,石质却不一样。佳者脂润如玉,酷似白芙蓉石,性燥粗者,则似焓红石。

  彩虹旗降石为旗降石的新品种。此石石相奇特,在黄旗降石材上环绕着红色、浓黄色等条纹,酷似彩虹绕穹,实为艳丽奇观。

  银裹金旗降石旗降石中有白皮黄心者,称银裹金旗降石。佳者,皮如白高山冻石之凝腻,心似田黄石之细润,色界分明,温柔有加。

  金裹银旗降石枇杷黄皮白心的旗降石。皮薄心实,色层分明。石质有优劣。

  焓红旗降石“焓”是福州方言,意为火烧。旗降石中,凡质粗顽,多含石英砂粒,色多灰白、黄赭,不堪雕刻者,统称为焓红石。石农为改变其质,将其埋于火堆中煅烧。石经煅后,色变鲜红,遂称焓红石。未经煅烧的粗质旗降石,时人也将其称为焓红石。

  老岭石产于高山北面约4千米处的老岭山,储量大,体积大,但质粗,多用以雕刻大件陈设品、器皿和规格化印章。

  虎嘴老岭石产于老岭山虎嘴岩。石质纯净、透明度高。色地佳者,属晶石,称“虎嘴老岭晶”石。

  大山石产于老岭之大山。产量大,石质粗,多做为耐火材料。也有少量好石,绿色或黄绿、紫绿相间者常见。其中质纯而洁净通灵者,称为“大山通”石;晶冻者称为“大山晶”石,只是较为罕见。

  豆叶青石产地近猴柴山,质温润凝腻,微透明。色多青豆绿,浓淡不一,肌理有红筋黄纹。质近老岭通石,是旗山石中的佳品。

  圭背石(又名鸡背石)属于老岭矿脉,接近豆叶青石产地。色多绿,近青田石之封门青石。质洁净,微坚,肌理常见黄筋和白块。

  九茶岩石洞位于离高山3千米处的猴柴覃山上,石质稍松,微透明,有红、绿、黄、白、灰等色,以黄、绿常见。似高山石,但多含砂粒。肌理多有粉黄块状或象槟榔芋般的纹斑,故俗称槟榔九茶岩石。另有白中泛豆青色者,称白九茶石;肌理隐现点点如豹皮纹者,称豹皮冻石。九茶岩石储量虽多,但宜用于雕刻的极少。

  连江黄石产于高山东北的金山顶,因地界临近连江县,且色多藤黄或土黄,故称连江黄石。该石质脆,多裂纹。经油浸,色可转暗赭,裂纹也暂消失。肌里隐现不规则的网纹,或多条层纹,俗称九重纹,通灵有纹者初看颇似田黄,故石谚称“连江黄,伪田黄”。

  山仔濑石产于金山顶附近的瓦坪,邻近连江黄石产地。石质较粗,多砂,易崩,有黄、白、红、黑等色,多见黄色,易与连江黄石相混。

  无头佛坑石洞在猴柴覃山东南麓。相传洞址附近,古有女娲庙,后废。清时有位石农在此掘石时,发现一无头佛,遂以无头佛坑为此洞名。该石性坚,杂有花斑和裂纹。今老洞已不出石。

  吊笕石产于高山东北面之吊笕山。石材储量丰富,质硬,含粗砂粒。少数透明,多数不透明,色以黑为主,也有黑中带灰白,或带黄、红、白的。肌理呈黄色虎皮纹且结晶者。称为“虎皮吊笕”石、或“虎皮冻”石。

  柳坪石产于高山北面约5千米处的柳坪村。储量丰,石材大,质粗色暗,不透明,多含杂质。近年大量开采,做为耐火材料,其中偶有少量质佳者供艺术雕刻之用。如杂色有花斑者,为花柳坪石;紫红者,称柳坪紫石,质细,微透明。也有晶冻石,称柳坪晶石,但体积小,量不多。

  鸡角岭石产于吊笕山附近的鸡角岭,质坚脆,有杂质,肌理含有鸡爪纹。各色皆有,以红、黄、白多见。品质佳者,与高山石相似。

  金狮峰石洞于高山东北3千米处的金狮公山。性坚,质粗,多砂丁,多呈黄、红、灰、赭或多色相间。品质佳者似鹿目格石。近年新采之石,质益佳,有黑皮黄心及黄皮黄心者,易与田黄石混杂,唯一的区别是,其质润腻不足。

  房栊岩石(又称饭桶石)因出产的山形酷似饭桶,故得名.产地与金狮公山相近,石质坚实微脆,间杂砂丁,红、黄、白、灰各色俱备。色黄者,似都成坑石;红紫者,似月尾紫石。

  鬼洞石产地位于房栊岩附近。质坚硬,多砂,属粗石。色有褐黄、灰白两种。产量少,能做雕刻材料的更少。

  野竹桁石石洞位于房栊岩旁。质粗劣,色有黄、白、紫、灰,肌理混杂白色块、粉白点。偶有与高山石的佳石,但不多见。

  水莲花石产于旗山附近。质粗糙,不透明。色多灰白、灰黄,或灰、黄、赭相间。肌里充满色块,纯净者极少。

  水洞湾石(又名水桶湾石)产于旗山,近马头岗下方。肌理布满裂纹。色多黄、白、红、花红、花黄,以黄色为佳,似虎岗岩。

  大洞黄石产于旗山旁,多为粗石,质硬脆、易裂。石中常杂有散状白渣,色呈赭黄或粗黄或暗黄。品质差。

  马头岗石(又称马头艮石,俗称旗山砖)产于旗山马头岗。质硬,不透明,多含砂丁,为旗山系粗石。色有黄、绿、灰等。

  松柏岭石洞位于寿山北面,属老岭矿脉,与旗山相邻,山坡多松柏,故名。石质坚脆,有红、青、绿、白等色。

  二号矿冻石产于寿山乡党洋村二号叶蜡石矿。在开采叶腊石时偶然获取结晶体团状冻石,质地莹洁通灵,有红、黄、白、绿等色,以黄色为最佳。

  山秀园石产于寿山乡山秀园村,与党洋二号矿相近,其质与芙蓉石相似,坚且温润,肌理多隐含粒状黄色砂丁。

  汶洋石产于汶洋村漏岭,石质相似芙蓉石,有白、红、黄色相兼,脂润腻滑。1997年新发现,1999年开采,名扬海内外。

  (1)田黄石

  田黄石是寿山石中的极品,古有“石帝”之称。其黄色是在铁、锰、钒、铝等离子的渗透作用下逐渐改变了原有石质的颜色形成了黄色,故有人将淡黄色的田黄石比喻为“妙龄佳丽”。田黄石的色调还有一个特性,有些田黄石的色调表里一致,有些则表里不一,外浓里淡,一般俗称“没有熟透”,色较淡的就比较“年轻”了,时间短了。这也是简易识别田黄石优劣的方法之一,这是由于堆积时的外界条件的差异和介质性质影响所致。从明代朱元璋开始,寿山石成为御印,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的佳话;田黄石的印章二三年内不会褪色,其他金、银印会褪色,如在北方,冬天只有寿山石的印才能盖章,其他金、银的印不能沾印泥。

  (2)高山石高山石的名称,一部分直接以矿洞为名,如太极头、鸡母窝高山石等,大部分则根据色泽、纹理和质地的不同特征而取名。主要品种有:桃花冻高山石、朱砂冻高山石。高山石总的特征是:  一、色泽丰富而艳丽,红、白、黄、黑各色俱有,或浓或淡,或纯色或数色相间,色界比较明显,色泽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二、与都成坑石、旗降石等质地较硬的石种相比,高山石的质地稍软。三、高山石的透明度较强,谓之有“灵性”,所以纹理比较明显。

  (3)芙蓉石  芙蓉石按矿洞的名称与位置分为将军洞、上洞、天面洞、半山芙蓉石等;按色泽与质地可分为:白芙蓉石、黄芙蓉石、五彩芙蓉石、红芙蓉石、青芙蓉石、绿芙蓉石、竹头窝芙蓉石、瓷白芙蓉与半粗芙蓉石等。主要特征:凝结脂润、细腻纯净。

  (4)月尾石

  又名牛尾石,出产于与善伯山相连的月尾山的山麓之中。月尾峰树木茂盛,青翠葱茏,犹如一位盛装的倩女。质地细润而较松,微透明或不透明,肌理中偶有白色或绿色斑点。主要有绿、紫二种,色泽深浅变化不同。

  (5)旗降石属于山坑石的一种,产于寿石村北面的旗降山。按色泽可分为黄旗降、红旗降、白旗降、紫旗降、彩虹旗降和银裹金旗降石。质地细腻脂润,不透明,在寿山石中韧性最强。

  (6)汶洋石属于柳岭矿脉,产于寿山村北面汶洋的漏岭,1997年发现矿苗,1998年开采,出石后以村名称之汶洋石。质地细腻纯洁而稍坚,微透明,有红、黄、白、黑等色,色泽鲜艳,色界分明,肌理中有细小的结晶性条纹。汶洋石的块度较大,石形多比较平整,是制作石章的理想材料,美中不足的是小裂纹较多。

  (7)荔枝萃高山石 产石洞位于高山北面中部,因洞口曾有株野荔枝树,石材具白色,极似新鲜的荔枝肉,故以荔枝萃作为石名,从1987年首凿起,石质特佳,为近40年高山石中罕见的优质石种。性坚,肌理隐现粗萝卜纹,色以白为多,尚有黄、红、灰及各色相间。(8)鲎箕田石鲎箕田石是本二十世纪80年代新石种、因山形如鲎箕,故名,产于高山西北芹石村的山谷中。以白为佳,也有红、黄、白等色,有萝卜纹、条状透明体,石较松,脂润不足。

  (9)善伯洞位于杜陵坑临溪处,清代咸丰同冶年间,寿山石村一村民善在此采石时洞塌身亡,后人称其洞为善伯洞。此后停产80年,直到1938年重新开采。石质腻润,含金砂点(花生糕),色彩艳,半透明,性微坚。(10)迷翠寮石名“美醉寮石”。产于都成坑山顶,古时有高士在山顶筑寮而居,得美石而如迷如醉,故而得名。石质细腻,微透明,石色多黄中带红,还有红、白、灰等色,肌理含金砂点。

  (11)蛇匏石产地于都成坑山南面,此山的形状如同瓜匏,又相传此地古时多蛇,故名。质地细而微软,微透明,红、黄、白、黑色交杂,多有色点、色块及金砂点。

  (12)无头佛坑石

  产于猴柴潭山,洞址处,古有女娲庙,后废址,清时有石农掘于此,发现一无头佛,故名。

  (13)花主坑石

  产于栲栲山右,石色十分丰富,常有红、黄、白、灰、绿诸色,交错于石中,肌理有条痕和层纹,性坚、质粗。似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花,故名思义称“花坑”。


蒂爵珠宝京东旗舰店
蒂爵珠宝京东旗舰店-蒲公英
  • 在线客服

  • 预约到店

  • 0

    购物车

  • 订单

  • 回到顶部

了解蒂爵君最新动态,添加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