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怎么写动人?让最会写情书的人教你!

来源:Derier蒂爵珠宝 发布:2023-02-09

  写情书,对于我们这种的语文考试中只能阅读不能理解的同学们来说,可是要了亲命。绞尽脑汁地推敲语句,考究辞藻,写了一遍又一遍,写深了怕对方看不懂,写浅了,又怕对方觉得自己太轻浮。最后半天也挤不出来多少字,只能发出去的就成一句:我喜欢你超过2分钟了,没法撤回了。

  土味情话的套路早就已经烂大街了,是时候拍拍身上的土了。如何才能写好情真意切的情书?让我们看看民国期间的才子是怎么写的吧:

  徐志摩写给陆小曼:

  我没有别的办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我爱你,并且还要一直爱下去。

  鲁迅写给妻子许广平: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白薇写给杨骚:

  维弟,我的小朋友,好像天使般地和我交际罢!不然,我会哭,不断地哭。

  徐志摩写的情书像诗篇那样风花雪月,字里行间感情破了纸,浓了不散,可也稍显肉麻;鲁迅写的情书像自己写的杂文那样,朴素而显深、深沉而含蓄;白薇写的情书则像她与杨骚的情路上,忽而火热似火,忽而冷如河流,终究抵不过命运的矫情弄人。

  他们的情书,即使在现在读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情趣,远胜土味情话。但这也只是开胃菜,因为还有一位情书大神写的情书,更是超凡脱俗、与众不同: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三三,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气吹冻自己全身。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反而越相近。但不成,我得同你在一起,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读起这封情书,有没有感觉一半如溪水潺潺你侬我侬,另一半又如在滔滔江水中宣泄激情,整体连贯下来一气呵成,不带任何犹疑。你要问这是谁写的,作者正是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

  要说文字表达的美,不过就是“真善美”——情之所真、意之所善、感之所美,也许这就是从文先生的情书终以打动张兆和的原因吧。然而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从文先生,却在追求张兆和的路上一波三折。

  


  生活若囧如初见

  一九二八年九月,二十六岁仅小学文化的沈从文在徐志摩的举荐下,应胡适之聘来到上海中国公学执教。

  到中国公学上第一堂课,沈从文很激动也很紧张,精心地备课,时长可达一小时左右。讲课那天,为不给人寒酸的感觉,他又专门花8元钱租车去上学。这时沈从文的文章已经在《晨报》和《雨丝》上刊登过,还算是小有名气,于是来听讲座的同学都坐满了课堂,可沈从文站到讲台前,却看到黑压压的人头,又见到无数双期盼的眼睛,内心依然怯生生的,脑中立刻又空白起来,本来想到的话都忘得一干二净。

  在众目睽睽的情况下,他竟然呆若木鸡地站在原地,不能说什么。过了一会儿,他不得不转过身来,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请予我5分钟!

  5分钟过去了,他总算是打开了嘴,可刚打开时却带着浓浓的湖南湘西口音,语气有些颤抖,离民国时期帅气倜傥知识分子的形象还差得很远呢!他边讲边急着把授课提纲誊写到黑板上。本来准备说一个小时的话,竟然只花了10多分钟就完全讲完了。

  没办法,他不得不重新拾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上:“第一次讲课,看到你人多的样子,害怕极了!”

  满堂同学立刻笑了起来,在众多见证了自己出洋相的姑娘里,就有自己后来苦苦追寻、终于成了自己妻子的张兆和。

  灵台无计逃神矢

  张兆和,年仅十八岁,那时恰好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在此不得不说一说张三小姐家庭背景在中国近代史中,张家一共有姊妹四人,被称为“张氏四妹”。曾祖张树声任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其父张吉友为富商,不仅家庭中不仅颇具田产,而且交游蔡元培等文化届和教育界知名人士,更兼二姐张允和与卓有成就的语言学家周有光联姻。张家四姊妹都有很好的学历,而且都是才人。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九如巷张家四大才女,谁家嫁给他们,就能幸福美满一生。”

  三小姐张兆和丰满的前额、高挺的鼻梁、齐耳的头发、略尖的下巴、清晰的轮廓、清丽脱俗的气质、略显黝黑的肌肤,因此校内的同学们送她一个绰号——黑牡丹。不但如此,她又聪明伶俐、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甚至有些任性,而且她曾经获得中国公学女子全能冠军,在校期间也算得上是一位出类拔萃、叱咤风云。

  刚开始的时候,沈从文并未理会她的存在,直到某天,只见张兆和正在操场上边吹口琴,来到操场的尽头时,张兆和帅气地甩动了自己的头发,扭头就回,依然边吹口琴边走边看,干脆利落、精神抖擞,整个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这个背影像丘比特手中的神箭瞬间射到沈从文心中萦绕不去。以至于后来其作品中所画妇女均以张兆和为原型,尤以《边城》之翠翠为甚。

  


  青蛙群里的癞蛤蟆

  但是沈从文不敢面对张兆和的告白。这是什么原因?一是他天性有些木然,不善于口头表达,二是有些自卑,沈从文仅有高小毕业文凭的沈从文,十四岁就在家乡湘西当了五年兵,跟随当地的土著部队迁徙到湘川黔交界和沅水流域地区。后来这位湘西“乡下人”闯大城市当北漂,靠着自学旁听成一代乡土文学新锐作家。

  沈从文这个才刚刚在文坛上取得了些微成就的教师,面对张三小姐那样的女人,怎么能不感到有些自卑呀!

  但是,他不能再克制自己对张兆和的爱。所以他悄悄给张兆和写了第一封信。这是沈从文第一次写情书,只说:“不知为何突然爱上你?”

  沈从文看张兆和不复信,便再写第二封,然后是第三封。可张兆和这一次非但不回,反而将沈从文的来信原封未动都退回。

  不料,接到退信后,沈从文毫不灰心,当即又送来了第四封信。张兆和由不得再愣,世界上这么一个“不自量力”之辈!如果如此无休止地收信和退信什么时候才算结束?干脆就给他来个不理不睬,看他能坚持到什么时候!于是自第四封信起,张允和便不再退回,象对待其他人的情书那样,看过后就放在抽屉里,只保持沉默。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

  当时追求张兆和的人很多,每天都会收到不少男生写给她的情书,她把这些情书编为“青蛙1号”、“青蛙2号”、“青蛙3号”……看完就放在抽屉里,从不回信。而且也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收到老师沈从文的信时,她却不由愣住了,不过愣住是愣住,看完后她还是没有回信。二姐张允和见了,禁不住取笑道:这位沈老师的情书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13号”吧。

  教科书级的情书范文

  但张兆和的缄默非但没有令沈从文畏缩,相反却令其愈战愈勇,情书攻势不可收拾。

  想到所爱的一个人的时候,血就流走得快了许多,全身就发热作寒;听到旁人提到这人的名字,就似乎又十分害怕,又十分快乐。

  男子因爱而变成糊涂东西,是任何教育不能使他变聪明一点,除非那爱不诚实。

  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爱情使男人变成了傻子的同时,也变成了奴隶,不过,有幸碰到让你甘心做奴隶的女人,你也就不枉来这人世间走一遭。做奴隶算什么,就算是做牛做马,被五马分尸,大卸八块,你也是应该豁出去的!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生命一样的长久的。…………

  沈从文的信日益频繁和厚重,令张兆和不胜感慨。她写日记说:“又收到S.先生(沈的代号)未署姓名的信,头也不回地写了,好痛苦!”

  沈从文看张兆和始终不复信,就到校长胡适那里寻求出路。胡适倒是开明了一些,满心欢喜地答应下来将从中调解。而且张兆和确实禁不住沈从文的信,还到胡适那里求助,所以才有以下这段谈话:

  张兆和说:“沈老师把这一切都写进去了,就不好看了!

  胡适:“这有什麽坏处呢!我与你父亲是安徽同乡吗?要不要我去找你父亲谈一下你的事情呢?”

  张兆和说:“别说了!”

  胡适:“我知道沈从文是固执地喜欢你的!”

  “可是我固执地不喜欢它!”

  张兆和把话撂在地上,头都不回的跑掉了。胡适立刻不由惊愕起来,他认为能得到沈从文等天才作家固执的爱,张兆和应该觉得光荣才是,哪有固执不爱?

  胡适顿时不由错愕了,他本以为能得沈从文这样的天才作家的顽固爱恋,张兆和应感到荣耀才对,怎么会顽固地不爱呢?错愕之后,胡适知道他在这件事上已无能为力了,于是便写信给沈从文道:“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爱情不过是人生的一件事,那些说爱情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我们要经得起成功,更要经得起失败。你千万要挣扎,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此人太年轻,生活经验太少……故能拒人自喜。”

  


  巴金支招买礼物 从文登门寻爱情

  时间久了,读着沈从文一封封情真意切,如泣如诉的情书,张兆和虽仍不爱他,但是也渐渐有了那么一丝同情,甚至那么一丝感动。

  几年如一日,而且在没有任何回复,没有任何希望之下,别的不说,光凭这份执着,这份毅力,就不能不令人感动和同情!她想给沈从文回一封信,但最后终于还是没有落笔。

  在日记中,张兆和这样写道:“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或许,就是在那时起,张兆和的心扉已开了那么一丝缝隙吧!试想,一个妙龄女子每隔一两日便收到一封文采横溢且又饱含真情的书信,令谁能不有想法呢?要不,她也不会将这些情书特意小心地装进一只小木箱了。

  随着邮递员们一次又一次地寄出只去信而无回音的情书时,时光已经到了一九三二年,也就是这一年暑假,张兆和从大学毕业分配回苏州故乡。沈从文真的已经不堪重负相思之苦,他决定由青岛前往苏州拜访张兆和。

  为此沈从文又专门去找巴金询问应该赠送何种礼品。巴金思前想后,张家属于富裕人家,啥也不缺,提议自己买点西方文学名著给张老爷子看。所以他精心制作了几份礼品:一副书夹,长嘴鸟形状;以及托巴金购买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屠格涅夫英译俄国小说的精装本,因为兆和在中国公学是学外文的。

  


  为了买这些书,沈从文卖掉了一本书的版权。就这样,沈从文提着精心准备的礼物,从青岛赶到苏州,敲开了张兆和家的门。

  他告诉来开大门的门房:“我是沈姓,青岛人,想请张兆和先生过来。”门房道:“三小姐不在家里,请进来等候她吧!”可能是因为太紧张了,所以不敢进家门,而是退回门对面的角落,在阳光下立着发呆。

  其实张兆和去了图书馆读书,二姐张允和走出来见到沈从文,邀请他进来等候,“你快进来,那里有阳光,她还需一些时候回来。”沈从文听张兆和没在家里,只是一句“我走吧”,便转身离去。

  看着沈从文以失望的心情走了,张允和有点不忍心,连忙追了上去,要他把住址留了下来,这才得知自己原来住的是旅店。一直到中午张兆和还没有离开图书馆。

  事实上,张兆和并非并不知道沈从文的到来,他去图书馆是想逃避沈从文的。于是二姐允和就责备她说:“你明明知道沈从文是今天过来的,可你到图书馆去装腔作势、避而不见,这实在是不礼貌!”

  兆和不服气道:“我不是天天去图书馆吗?”但在允和的劝说下,兆和还是勉强答应去见沈从文,但得知他住在旅馆时,又犯难了。去旅馆,该怎么开口呢?允和于是又帮她出主意道:“你可以说,我家有好多个小弟弟,很好玩,请到我家去吧。”张兆和终于去了。

  却说沈从文闷闷地回到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连中饭也无心吃。正郁闷的时候,忽然听到两下轻轻的敲门声。他想,在苏州没有亲戚和朋友,会是谁呢?难道是她?他顿时不由从床上跳了起来,心也跟着跳了起来!他拉开门,果真是兆和站在门外,双手放在身背后。

  沈从文不仅喜出望外,忙请她进来。然而张兆和却往后退了一步,涨红了脸,低低地说:“我家有好多个小弟弟,很好玩,请到我家去吧。”她竟然把二姐的话原封不动地背了一遍。

  就这样,沈从文进了张家的大门。当时张兆和的父亲和继母住在上海,沈从文没有见到他们。沈从文在张家做客很受欢迎,张家人对他挺友好,而沈从文又非常会讲故事,更是一下子就赢得了张兆和五个弟弟的心。他们整天围着他听故事,因为他会讲故事,五弟寰和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特地为他买了瓶汽水。这举动令沈从文暗暗感激,后来写《月下小景》时还特意郑重其事地标明为“张家小五”辑自某书。因为兆和的弟弟们要听故事,这下沈从文有了住下来的理由,所以籍着这一理由,他在张家足足玩了一个暑假。

  中国第一封白话电报

  沈从文回青岛时情书攻势不减。另外,还专门写信给二姐张允和,问张父对待结婚的态度:

  如果父亲答应了,请你早一点告诉我,给我这乡下人来一杯甜酒!

  在儿女们的婚事上,张兆和之父张吉友十分开明。大女儿嫁与顾传玠为妻,因顾是个演员而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允和配给周有光时,也只是一个寻常人家的子弟。对于沈从文提出的要求,张兆和之父张吉友作了极为开明的回答:儿女婚事由自己承担。

  张允和接到爸爸的回信,立即赶到邮局向沈从文发去电报,内容中只写着“允",而这”允”,不仅说明婚事已被许可,而且还代表着打电报者的名字。

  但毕竟是恋爱中人的心思缜密,张兆和怕沈从文看不懂电报,又悄悄去了趟邮局,重拍了一封电报: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结果报务员不收,要求张兆和改成文言文,张兆和解释半天,报务员这才收下了。据考证,这是中国第一封白话文电报,用几百封浪漫的情书换来的,浪漫得有点发酸发苦。自此,沈从文才结束了长达四年的追求过程,开始与张兆和恋爱。

  人间自是有情痴

  


  与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为了和沈从文离的更近,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只专心于写作而在生活上一塌糊涂的沈从文。

  最终二人在1933年9月9日在北平中央公园喜结连理,他们没有举行任何隆重的仪式,张兆和穿了一件浅豆沙色普通旗袍,沈从文穿件蓝毛葛的夹袍,都是张家大姐张元和为他们准备的。

  婚礼的参加人是张家大姐张元和、小妹张充和、大弟张宗和、张兆和的三叔一家,以及沈从文的表弟黄村生、九妹岳萌。

  他们的新房虽不能说家徒四壁,但也着实一无长物,唯一显出办喜事气氛的,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送的锦缎百子图的床单。但小夫妻俩并不觉得有什么寒碜,特别是沈从文,此时心里正灌满了爱情的“甜酒”。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临行前,他和张兆和约定,在往返湘西的路上,每天必写一两封信。所以,沈从文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

  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而此时此刻,张兆和也在给沈从文写信:

  乍醒时,天才蒙蒙亮,猛然想着你,猛然想着你,心便跳跃不止。我什么都能放心,就不放心路上不平靖,就只担心这个,因为你说的,那条道路不好走。

  字里行间,全是无尽的牵挂。张兆和还担心着:

  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了这风,我很发愁,就因为我自己这时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有了风,还把心吹得冰冷。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支持的。

  沈从文则安慰说:

  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

  一声声亲昵的“二哥”和“三三”让人称羡不已,更折射出他们婚姻生活的幸福甜蜜。对于一般人来说,分离则意味着痛苦,可对于他们来说,分离带来的甜蜜却要甚于痛苦,原因很简单,一分开他们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写情书了。似乎只有在信里,他们的爱情才更强烈更炽热些。而实际上也正是这样,婚后,每当两人处于分离状态时,沈从文总是能写出动人的书信。对沈从文来说,也许分离才是爱情的最佳状态,那种独白可以抵达自己内心的最深处。

  婚后不久的1934年,沈从文还写出了他最伟大的小说——《边城》。

  


  人们发现,小说中湘西美丽纯洁的小姑娘翠翠,有着张兆和的影子。此后沈从文所写的很多小说中,都有着张兆和的影子,这些足可说明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痴恋。就像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曾这样写道:

  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写的出许多更好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得骄傲,因为等于全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这些文章了。

  沈从文对自己的婚姻非常满意,他说:

  对于这件事,我却认为是意志和理性作成的。恰如我用笔写成的故事,内容虽近于传奇,但由我看来,都产生在一种计划中。

  直到多年以后,当有记者采访古稀之年的沈老时,沈老从衣服内兜中拿出了一封信,他说:

  这是三三回给我的第一封信,我一直贴身保存着。

  说完,老人回过头去,眼中闪烁着晶莹的微光……

  


蒂爵珠宝京东旗舰店
蒂爵珠宝京东旗舰店-蒲公英
  • 在线客服

  • 预约到店

  • 0

    购物车

  • 订单

  • 回到顶部

了解蒂爵君最新动态,添加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