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的琢型之旅

来源:Derier蒂爵珠宝 发布:2019-03-21

  钻石(Diamond)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中的“adamas”,意为“坚不可摧”。这种稀有的贵重宝石由碳元素©组成,通过正四面体的方式连接,形成稳定的结构,因此钻石拥有天然宝石中最高的硬度,相应的加工对珠宝匠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钻石裸钻.jpg


  这种宝石最早发现于公元前4世纪的印度,其加工工艺则起始于14世纪,由最初保留天然结晶形态的“尖琢型”(Point Cut),保重的“玫瑰式切割”(Rose Cut),再到如今的“明亮式切割”(Brilliant Cut),钻石的加工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才呈现出完美的火彩。

  刻面琢型的演变及发展

  刻面琢型出现的确切时间虽无法考究,但从现存的珠宝首饰推断,最早的刻面琢型宝石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刻面型琢型的演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人们对钻石性质的理解的不断加深,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宝石之王”美丽的外观,钻石加工者的先驱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依据钻石琢型的发展,来追寻刻面型琢型的演变发展历程。

  1 尖琢型

  这种琢型是用钻石的八面体原石加工而成的。可以说,早期出现的尖琢型基本上就是钻石的八面体晶体原形,只不过是将钻石八面体的八个晶面打磨光滑了而已,以提高其对称性、光泽和透明度,称之为锥状尖琢型。但由于八面体面为解理面,完全沿解理面抛光十分困难,因而抛磨的刻面与八面体面有一小的交角(至少1°~ 2°)。

  2 桌形琢型

  首次应用于钻石,八面体中的一个顶角被磨去,形成上半部分的“冠部”与下半部分的“亭部”,这种切割方式标志着现代宝石琢形的诞生,一直沿用到17世纪。

  由于当时抛磨机器很原始,底小面磨损明显,形成很大的底小面。但在当时,这种过大的底小面却非常流行,如双鹰吊坠王冠、英王詹姆斯I世的珠宝首饰上都镶有多个桌形钻石。因为人们将底小面看成是一个小面,当从冠部看下去,底小面就象一个窗口,可透过最多的光线。但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大的底小面会使光从其中漏掉,不能产生全内反射,因而钻石的亮度不高。但因为有了底小面的存在,会降低钻石破损的程度。

  3 玫瑰式切割

  出现于16世纪中期,由24个三角形切割面组成的拱顶和一个底面组成。这种琢型最大的特点是“保重”,多用于扁平状的钻石晶体,此后演化为48个切面的“双玫瑰切割”。

  英国乔治时期 玫瑰式切割钻石戒指

  4 老式单多面形琢型

  是近代圆形切割钻石的雏形,由一个台面、八个冠部刻面、八个亭部刻面组成,这一切割方式为34个切面的“双多面形琢型”(Double Cut)、正圆形的“新式单多面形琢型”(New Singel Cut)奠定了基础。

  双多面形琢型

  5 老矿工切割

  17世纪后半叶,一位威尼斯钻石切割师将“双多面形琢型”的切面增加到58个,显著提高了钻石的亮度和火彩,这种枕形的切割方式被称为“老矿工切割”(Old Mine Cut),是最早的“明亮式切割”的尝试。

  1860年代老矿工切割钻石胸针

  6 老式欧洲切割

  是现代“明亮式切割”钻石的原型,诞生于19世纪初,拥有较小的台面和较厚的冠部,从顶部欣赏呈现与“明亮式切割”钻石相同的正圆形。

  老式欧洲切割钻石戒指

  7 明亮式切割

  由比利时钻石切割师Marcel Tolkowsky 于1919年发明,能够完美地呈现出钻石各个角度的火彩。

  最常见的切磨形式,包括:

  1台面、8风筝刻面、8星形刻面、16腰上小面、16腰下小面、8底部主刻面,及一可能有或沒有的尖底,总计57或58个刻面。


您可以通过蒂爵手机版访问:钻石的琢型之旅
蒂爵珠宝京东旗舰店
蒂爵珠宝京东旗舰店-蒲公英
  • 在线客服

  • 预约到店

  • 0

    购物车

  • 订单

  • 回到顶部

了解蒂爵君最新动态,添加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