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鬼、习俗、知识和文化现象
万圣节起源于凯尔特人传统的鬼节。后来经过基督教的改造成为了纪念圣人的节日。如今的万圣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了很多的变化,逐渐向亲子活动或狂欢节靠拢。同时,万圣节要受到了消费主义的显著影响。
各位鬼精灵大家好!今天Dr. Zed从民俗学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万圣节的原初形式和后来的意义流变。这是一个严肃又涨知识的科普,希望大家读完有收获!
一、源起与习俗
万圣节最早可溯的起源是凯尔特人的新年,萨姆汗节Samhain 。这个节除去迎接新年外,也兼具庆祝丰收的意义。清教徒由于排斥这个节日中的非清教元素和巫术色彩而禁止它。但是万圣节伴着它强调丰收和模糊边际的特点,在十九世纪被逐渐复兴成一个有宗.教色彩的世俗节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凯尔特人欢度萨姆汗节
做为凯尔特人新年的萨姆汗节一般要燃起篝火,人们也会化装。这些仪式性表达大都基于一种认知:即,在一年由较为光明的一半转向较为黑暗的一半时,彼世和现世的界限也模糊了。篝火具有净化作用,伪装是为了骗过到访的灵,让它们误以为自己是同类而不伤害自己。占卜、宴会和各种游戏也常常是这个节日的一部分。这一夜人们会吃坚果和苹果,会挨家挨户讨要食物。而由于伪装的作用,人们往往会无所顾忌地恶作剧。最早关于萨姆汗节恶作剧的书面记录可追溯到1736年的苏格兰。而爱尔兰也有很多这方面记录。化装的习俗在20世纪时传到了英格兰。
萨姆汗节的夜晚也是属于死者的。凯尔特人认为死者的灵魂在这一夜将回到家中。因此他们会在餐桌、篝火旁为死去的家人留出位置。人们也会用芜菁或甜菜头做灯笼,代表灵体或亡者的提灯。所以最早的“jack o lantern”不是南瓜做的。Dr. Zed想到日本动画鬼灯的冷彻也提到了这一点,让鬼亲自说,非常可信:
基督教传统也影响了万圣节的形成。Halloween这个名字就与基督教的All Hallows' Day相关。All Hallows Day 或称All Saints' Day是纪念基督教圣徒的节日,在每年11月1日,因此Halloween也被称为All Hallows' Eve,圣灵节前夜。
这些古早的“传统”与现在万圣节人们从事的活动都有相近之处:宴会、化装、不给糖就捣蛋、吃糖果和苹果等,这些节俗在现在各个国家庆祝万圣节的人群中都普遍可见。北爱尔兰很多地区的人们仍会在万圣节燃篝火。他们在准备食物时还会进行一些小恶作剧,比如在面包中放纽扣,在苹果馅饼中放戒指,看被谁吃到等,这也是他们用来占卜好运的方式(Santino 1996)。
二、当代的万圣节
虽然保留或者借鉴了很多萨姆汗节的节俗,当代万圣节基于不同语境发生了很多意义上的变化。Clark认为万圣节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儿童仪式和亲子互动的教化活动(enculturation),她并援引Gillis 的观点,指出现代意义上的万圣节在十九世纪工业化进程中的美国发展起来,儿童在这个节日中的种种表达行为(expressive activities),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扮成各种角色和不给糖就捣蛋等,实际上是工业化进程中父母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在美国社会中作用凸显的一个表征。万圣节的传播也与凯尔特文化复苏运动(The Celtic Revival)有关。这个节日在苏格兰人、爱尔兰人之间复苏后,随着大量苏格兰和爱尔兰移民被带到了美国。
万圣节是狂欢节的一种。Bakhtin (1984)曾指出,狂欢节实际上是边缘挑战权威,暂时弱化社会秩序和模糊边际的一种活动,这个论点被很多后来的学者丰富补充,认为狂欢节也可以成为稳固现有秩序的场所。拿万圣节来说,虽然可以认为这个节日保留了一些逆反性(subversiveness ),但是Rogers(1996, in Clark 2005)指出,现在万圣节已经成为成年人管控下的活动,也就是说看似调皮捣蛋的行为也仅仅在被允许的范围之内。而且很多父母和成年人在万圣节还会故意吓唬儿童,使得本来能因为这个节日的逆反性而从日常秩序中暂时解放,可以去挑战成年人权威的儿童陷入另一种权力关系,即,在这种充满魑魅魍魉的世界中,成年人仍旧有控制权,因为他们比儿童更加耐受恐惧。在这个层面上,社会秩序,起码家庭中的长幼秩序并没有被弱化,相反还得到了加强。
这里就引出该话题的另一层面,即,万圣节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有一种基于逆反的吸引力。很多成年人也对万圣节带有的模糊彼世与今世,虚幻与现实,古早与现代的特质欲罢不能,所以才会在万圣节期间打扮成自己喜欢的角色巡游,以及观赏恐怖片,造访鬼屋或传说的灵异地点(所谓haunted houses)等。
三、都市传说
由于万圣节散布的魔幻氛围,关于这个节日的都市传说(urban legend)也非常多。比如Best & Horiuchi(1985)研究了1970年代美国流传的一则都市传说,即有些人在万圣节给小孩子的苹果中藏刀片,糖果中下毒。这个传说在伊利诺伊等州引起恐慌,但是最终逐渐不再流行。简单来说,都市传说大多与当时整个社会或某个群体的恐慌关联,是人们应对社会变化的机制。比如美国著名的肯德基炸老鼠,香蕉里的蛇,日本的裂口女等,都与当时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相关。具体到万圣节的刀片苹果和毒糖果传说,该研究称,大概与70年代美国人面临的虐待儿童,犯罪率上升,以及当时媒体过分宣传邻居守望消失,和人们对陌生人的不信任感剧增(表示对陌生人不信任的受访者从1966年的45.6%增加到1973年的54.3%)等相关。
日本都市传说《裂口女》,原画:水木しげる
现在庆祝万圣节的人群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和北美,世界各地都有人在“过”这个节日。这个节日也已经成为了一个消费主义陷阱。比如万圣节限定的暗黑风格礼品,万圣节期间的恐怖片观影活动等,都在刺激人们恐惧感和对彼岸、对未知的好奇心的同时挑逗人们的消费欲望。
- 克拉玛依宝石光是什么?属于日光石吗?
- 鉴定证书:珠宝玉石的“身份证”,到底该怎么看
- 长期佩戴黄金首饰有什么坏处吗?别蒙在鼓里了
- 结婚戒指预算1w,买钻石戒指还是买莫桑钻戒指?
- 珠宝商教你挑选钻石戒指,什么款让钻石显大、时尚、牢固?
- 新疆狂风暴雨,雨后出现大片宝石
- “红宝石”2020年的市场行情怎么样?红宝石怎么样?
- “蓝宝石”最新市场行情怎么样?蓝宝石如何?
- 宝石的魅力,你不可错过这些神秘的红色系宝石
- 钻戒定制十大品牌排行 求婚钻戒定制十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