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恩芳:中秋夜的“摸秋”

来源:Derier蒂爵珠宝 发布:2018-10-10

  我的童年是在颍河边的农村度过的。记忆中老家的中秋习俗:吃糖轱轳、摇火把、摸秋、送冬瓜儿等喜乐趣事儿好象就在眼前。

  那时候,颍河边的家乡,每逢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的烙糖轱轳,也叫糖火烧。糖轱轳是用又白又细的小麦“飞箩面”,发面是用老酵头发的;馅是用新打下的芝蔴炒熟捣碎,拌上红糖,然后包在发好的面团里,外面再滚上一层生芝蔴,按扁,上锅用文火慢慢的烙。两面烙黄后,再立起来转着烙,四周都烙黄后,就埋进锅洞的灰火中慢烤。熟透后外面焦脆,里边松软,又香又甜。这黄澄澄、香喷喷的糖轱轳若是出现在今日面市,这原生态月饼,地道的绿色食品,肯定能卖上好价钱。

  那时中秋节的下午,各家妇女都为赏月忙着烙糖轱轳,男人们带着孩子们忙着扎火把,大的火把有一丈多长,比碗口还粗,是用秫楷和麻楷,中间包裹易燃的麦穰、豆叶,外边用红芋秧的藤子捆紧即成;给小孩子们就扎不太长的小火把。趁团团园园的月亮未露脸前,随着“摇火把了!”的叫喊声,人们都拿着火把集中到村边的大路上,点着燃火把的篝火,再燃着火把。摇长火把的走在前面,摇小火把的跟后,边走边摇边呐喊,呼着嚷着,闹着笑着、喜着乐着。男女老少都到村头观看:各庄的火把队伍如同一条条长长的火龙在天地间、田野间游乐,欢呼声此起彼伏,真是别有一番民俗风趣。

  摇完火把,人们开始“摸秋”。中秋之夜,老家有由来已久的“摸秋”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别人家的田园里“摸”点瓜果之类。丢了“秋”的人家,从不叫骂,最多只是戏谑地在第二天逗趣:“昨晚谁到我家园里‘摸秋’了,哈哈!”据说,此俗始传于元代末,那时淮河边出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一天这支起义军移兵到淮河岸边,从不打扰百姓,有时还在旷野露天宿营。中秋节那晚,几个士兵饥饿难忍,便在地里扒点红芋充饥。此事被主帅知道,就要将那几个士兵治罪。深受元军兵燹之苦的老百姓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有一长者说:“中秋摸秋不为偷。”那几个士兵,因此话,获赦免。从此,留下了“摸秋”民俗。(我清楚记得小的时候,家乡人于中秋晚上都喜欢去“摸秋”,认为“摸秋”,可避灾防病。)

  我和小伙伴们在这一晚最解谗了,总是约几个伙伴,溜到那熟知的瓜果园里“摸”个够。香甜的瓜果堵不住嘴,边吃边唱“青瓜梨枣,见了就饶,八月十五,真正是好!”

  家乡除了“摸秋”可避灾防病、不害眼的说法外,还有送冬瓜儿的习俗。就是把“摸”来的冬瓜悄悄送给村里想生小孩的人家。在二婶刚娶来不久的那年,在妈妈的授意下,中秋的晚上,我去三奶奶的园地里摘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冬瓜,用一块红布包着送给二婶。还特意按妈叮嘱,不把瓜蒂把扳掉,留个圪节,象征“送的是男孩”。二婶看见是个“带把”的,特别高兴,还把冬瓜儿放在床边,一时成了村人的笑谈。

  经过欢天喜地闹腾之后,全家人欢聚一堂,先敬月神,然后边赏月边尽情品尝那象征吉祥的糖轱轳、石榴、柿子、枣子、花生等,其乐融融。

  流年似水,眨眼间,我离别家乡已近一个甲子了,童年时家乡的中秋习俗虽已消失,但仍保存在我的记忆里,很难忘怀。


您可以通过蒂爵手机版访问:徐恩芳:中秋夜的“摸秋”
蒂爵珠宝京东旗舰店
蒂爵珠宝京东旗舰店-蒲公英
  • 在线客服

  • 预约到店

  • 0

    购物车

  • 订单

  • 回到顶部

了解蒂爵君最新动态,添加微信关注